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精神内核的传承更好地融合,筑牢教职工对理想信念的坚定、对信仰的执着,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于6月22日-23日开展为期两天的“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”的红色故事分享会,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花明主持,学校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武选民、团委副书记胡娜和马院的教师参加活动。
武院长作动员讲话,他表示援疆工作即将告一段落,感谢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精心准备,积极地参加此次红色故事分享会;感谢这段时间学校对我们援疆教师工作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关心,援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“输血”,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“造血”,真正提高咱们的教育教学水平,留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,希望有机会还可以再次相互交流学习。
随后武院长为8名年轻教师颁发参加“2021年度新疆高校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”的结业证书,恭喜他们成为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工作者。
红色故事分享活动中,教师们用真挚的情感故事,讲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,以及他们人生历程中留下的平凡却又伟大的英雄事迹,带领大家一起重温了不同时代党的峥嵘岁月。
阿孜古丽·买买提老师以周恩来总理去世后“联合国也特地为他举行了降半旗仪式”为切入点,动情地回顾了周恩来一生。周恩来逝世以后,联合国降半旗为周总理致哀。当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很少,但是却有130多个国家和政党的领导发来了唁电和唁函,西方所称之为共产党中国的总理得到了超越意识形态的一致悼念,许多党外人士说我们是通过周恩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,因为相信周恩来才相信中国共产党。
随后王凯老师给大家讲述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,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,黄文秀没有留恋大都市的繁华,以选调生身份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。用一年的时间,带领全村88户417人脱贫,贫困发生率降到2.71%,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6.38万元,获得了2018年度“乡风文明”红旗村荣誉称号。百坭村正在一天天变好,但黄文秀30岁的年轻生命,却定格在那夜的山洪中。扎根基层,就是扎下了根去奉献青春,面对凶猛的洪水,她选择向自己记挂的土地和老乡前行,她的花季虽短,但灿烂绽放,馨香永存。
阿迪莱·塔力普江老师给大家分享了“申纪兰-人民的好代表”,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。抗战时期,她就曾担任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组长。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时,她担任了副社长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干同样的工作,女社员只有男社员一半的工分。为了证明“男女同工同酬”的合理性,她组织女社员同男社员开展劳动竞赛,证明了女性劳动能力并不比男性差。1954年9月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,申纪兰倡导的“男女同工同酬”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。
杨院长点评,申纪兰当时提出‘男女同工同酬’,对中国的政策影响很大,因为我们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,男女是不平等的。过去,中国妇女在家里要遵从“三从四德”,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,中国妇女才一点点地从家里解放出来,从封建社会的枷锁下、从家庭的繁重劳动里走出来,走向社会,和男人一样为社会作出贡献。“男女平等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话,是历史往前迈出的重大一步,我们中国女性同胞今天能坐在这里,要感谢毛主席,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,使我们女同胞实现自我价值,完成人生理想。
王肖老师给大家分享了“一块包袱布”的故事。历经90多年漫长岁月的洗礼,粗布原有的深灰色已泛白,但上面用毛笔书写的几行字却依然挺拔遒劲。“捆铺草;铺门板;买卖公平;言语和气;借东西要还,损坏要赔偿;不准乱翻东西。”在艰苦的革命岁月,战士们时刻用铁的纪律提醒自己,有的把它刷在墙上,有的写在自己的包袱布上,行军的时候把包袱布背在身后,宿营的时候就把它挂在墙上。革命军以严明的纪律赢得了人民,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。王肖老师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,更应该讲政治守规矩,做到“规矩面前人人平等”。严守党纪党规,在工作中、生活上不错位、不越位、不违规、不犯规,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,不触“雷区”、不越“红线”、不破底线,真正把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,干干净净做事、堂堂正正做人、认真授教,管好自己、管好学生。
胡娜老师作为本次活动评委,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:本次红色故事分享活动坚定了老师们的政治信仰、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,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,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,更好的做新时代和新青年的引领人。
此次活动马院共有19名思政教师深情地分享了红色故事,发表了个人观点和心得,大家一致认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,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,是最生动的红色教材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青年一代应该传承的,作为思政教师要学好红色经典、讲好红色故事、传递好红色力量。
最后马院院长杨花明强调: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的经历和精神是马院教师学习的对象,前进的榜样。虽隔着厚重的历史尘埃,但我们可以看到穿透岁月的不朽光辉;有些故事虽无鸿篇巨制的风云激荡,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革命前辈质朴真挚的情感。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,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,读懂读好,入耳入心;更要奋斗向党,磨练意志,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、融入工作,进而形成推动我们学院乃至克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版权所有:tyc86太阳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-最新认证
网站:www.sz-mar.com 学校总机:0908-4222773
邮箱:814580173@qq.com 新ICP备 2022000358号 新公网安备65300102000026